红色铸魂


【通师·史地·三下乡】“听党话,跟党走”老兵记忆守护团队踏寻老兵足迹,重温红色记忆

2024-07-22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青年“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通化师范学院历史与地理学院的学生们响应党和时代的号召,他们怀揣着昂扬的斗志,自发组成了老兵记忆守护团于7月18日至7月19日前往抗美援朝前哨城市——集安,开展2024年“三下乡”“跟着总书记脚步看吉林”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一路踏寻革命先辈的足迹,一路宣扬先辈们的革命精神,同时,团队成员们也深刻体会了先辈们为国奉献,不怕牺牲的爱国精神,并从中不断汲取建设国家,造福社会的蓬勃力量。

三下乡活动开始之前,老兵记忆守护团队首先采访了孙艳华老师与刘德厚、李润兰、张吉恩三位抗美援朝老兵,聆听老兵们的故事,重温红色记忆,感受伟大的红色精神。

孙艳华老师在受访过程中,向老兵记忆守护者团队讲述了大量老兵故事,这都基于孙艳华老师长达数十年来对老兵信息的采访收集。团队成员杨清轩、刘文曦认真聆听孙艳华老师的讲述,其中包括了孙文秀、邹怀清等老兵在内的诸多著名通化老兵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成员们感受到了老兵们坚韧不拔的意志以及为国家和民族无私奉献的精神。

image.png

老兵记忆守护者团队拜访孙艳华老师家后,了解到,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为了留住红色文化的基因,她坚持不懈寻找老兵,并记录下600多名老兵的英雄故事。年过古稀的两位老人正在跑赢时间,寻找老兵。讲故事的人用心记录,也感动了更多的人加入其中,伴随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寻找老兵的队伍也是越来越壮大。多少平凡英雄在她们的寻找下转化成为激励我们每一个人的“英雄不凡”。岁月蒙尘,他们是“拭去尘埃”的人,不朽的精神将一直激励我们。

因此,老兵记忆守护者团队采访了刘德厚、李润兰、张吉恩三位老兵,听他们讲述抗美援朝时期的故事。我们要铭记抗美援朝战争的艰辛历程和伟大胜利,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雄赳赳、气昂昂,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奋勇前进。时隔70多年,当年战场上浴血拼杀的战士已经老去,但他们讲述在战场上奋不顾身、保家卫国的亲身经历时,让我们听得入神。

image.png

踏寻老兵足迹,探访“首渡村”,体会先辈们出征时的壮志豪情。老兵记忆守护团队的第一站来到位于集安市的下解放村。当地热心村民向团队成员进行详细介绍:1950年10月16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2军先头部队,率先从集安秘密渡江,进入朝鲜。集安也由此成为抗美援朝最早的出征地。而这个小小的村庄也成为了抗美援朝战争期间重要的后方基地,后来更是因其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中的特殊历史地位而被称为“抗美援朝首渡村”。听着村民讲述着村庄与志愿军的往事,我们仿佛又重新经历了那段难忘的历史。老兵记忆守护团队的成员们备受感动,并决定在这里拍摄关于抗美援朝相关的素材和故事,宣扬先辈们不怕困难、不怕牺牲、迎难而上的大无畏精神。来自历史与地理学院历史学专业学生王思琪说:“我们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不止存在于当地村民的口耳相传之中,随着时间慢慢的消逝。这些英雄的名字应当永远的铭记在人们的心中。”她表示团队成员会将采风过程中的照片和视频进行整理,并通过各大媒体平台展示,让更多人深入了解抗美援朝的历史意义,传承和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image.png

image.png

老兵记忆守护团队来到了位于吉林省集安市鸭绿江国门景区。鸭绿江国门景区是吉林省内唯一个同时拥有铁路、公路两个口岸的边境国门景区。这里曾是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的重要军事通道,有着“抗美援朝第一渡”的美誉。在这里可以领略到塞北江南的秀美风光和中朝边境的异国风情。团队成员们认真观赏着边境的秀美,深刻体会抗美援朝时期革命烈士的英勇无畏。下一站,团队成员来到东北地区的第一条音乐公路,聆听一首首首具有历史意义的歌曲,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的旋律中,感受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成员们跟随慷慨激昂的音乐齐声歌唱,在歌声中感受将士们誓死卫国的壮志豪情。

image.png

在鸭绿江国门景区内,团队成员们自发组织大家一起写生,虽然同学们没有专业的美术功底,但大家异常踊跃,纷纷拿起画笔,绘画着鸭绿江畔从战火纷飞的生灵涂炭到不断建设发展的生机勃勃。团队成员表示,先辈们已经无法亲眼见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也希望用这样的方式告诉先辈们,你们用鲜血守护的国家终于强大起来,你们用生命保护的百姓如今已丰衣足食,愿你们眼中不再只有弥漫的战火,而是对未来的希冀。

image.png

随后,团队成员来到鸭绿江国境铁路大桥边讲述抗美援朝老兵故事,追忆往昔峥嵘岁月,来自历史与地理学院2202班吴冰倩同学为大家讲述了空军中将李永泰的英雄事迹,跟随她的讲述,我们仿佛亲身经历了“空中坦克”与敌机周旋的惊险时刻,对李永泰将军的智勇双全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image.png

随后,老兵记忆守护者团队在鸭绿江畔开展了直播,历史与地理学院2202班的张欣悦同学在直播中讲述了团队出发前采访的刘德厚等老兵的故事。“刘德厚回忆,在寒冷的冬日,哈气成霜,滴水成冰,夜里零下三四十度,让人难以忍受。但战士们喊着‘人在阵地在’的口号,‘一把炒面一把雪’……”直播中大家沉浸在故事中感受着抗美援朝精神洗涤心灵的震撼、从先辈们身上感悟初心使命,汲取奋勇前行的沛然能量。直播结束后,团队成员们不仅深切感受到了国门景区的庄严神圣,还从先辈们身上感悟到了初心和使命,汲取奋勇前行的沛然能量。这些老兵们的故事令人无比动容,而他们的峥嵘岁月也将成为激励我们前行的动力,我们新一代中国青年也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接续奋斗。

image.png

此次“三下乡”活动行程最后,老兵记忆守护团队来到了集安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这个承载着深厚历史意义的地方,它不仅是一个对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烈士们表达无尽缅怀的场所,也是对后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天然学校。在简单的对纪念碑进行清洗之后,团队成员向烈士献上自己亲手制作的白色小花,并向烈士们致敬默哀,以此表达对烈士的无比怀念和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与崇敬。团队成员通过陵园里的图版、实物跨越时空,真切体悟英雄的志愿军战士与敌人奋战时之艰苦,与敌人拼杀时之英勇,中国军人之威武;感悟革命先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

image.png

老兵记忆守护者团队,系统收集整理获得的老兵故事,深刻感悟老兵精神。通过在抖音、微信公众号、小红书、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发布作品,从不同角度,挖掘讲述老兵故事,讲述那段鲜为人知的经历,已发布120余篇,总浏览量已超过10万,单篇最高流量已破6000,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已有山西师范大学实践团队、退伍老兵家属等通过后台与我们取得联系,向我们投稿更多老兵故事。

“我们不怕死亡,我们害怕遗忘”,这是老兵们的心声,更是我们的心声,岁月无情,时间将一切抹平,但老兵们的精神永远不会消失。老兵们用热血和智慧书写了无数个辉煌岁月,老兵记忆守护团队将老兵故事、革命历史等内容通过多个新媒体平台传播给更广泛的受众,向这些老兵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宣传老兵事迹,传承老兵精神,去让更多人了解那段战火纷飞、以小我铸就国家的历史。

作为新时代新青年,我们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应以红色精神为不竭力量之源,坚定理想信念,继承先辈遗志,宣传老兵故事,赓续红色血脉,以吾辈之青春,护盛世之中华。